稻壳变“金壳”吉安这家企业怎么做到的?

日期: 2024-07-19 作者: 行业动态

  1吨稻壳的成本是750元,经过多联产精深加工后,能达到2万元的市值,且整个过程不产生废弃物和污染,完全形成闭环。在泰和县,有这么一家深耕稻壳研发生产的科技公司,用科技的力量,把人们视为废弃物的稻壳变为“金壳”,凸显了新质生产力。

  6月25日,记者慕名前往这家专事稻壳生产的公司——江西金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稻壳中含有二氧化硅与碳元素,经过加工后,能转化为一系列高值化的绿色产品,生成的稻壳醋液和稻壳炭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进一步深加工,再生产出食品医药、美容日化等产品。”该公司执行董事熊源泉介绍,他们采用先进的自主专利技术,通过热化学工艺,利用天然稻壳直接生产出稻壳醋液、生物油、稻壳炭、白炭黑、铅炭电池等产品,实现稻壳的高附加值工业化无污染资源循环利用,不但解开了这“稻”难题,还让稻壳变废为宝造福社会。

  据了解,稻壳醋液不仅能降低农药使用量,还能使水稻增加12%以上的净收益。白炭黑及稻壳基活性炭主要应用于汽车轮胎、水质净化等。而气化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体,通过燃烧后的余热回收,可以转化为蒸汽用于生产,实现炭热联产,大大提升了稻壳资源综合利用的附加值。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稻壳加工装备的关键设备和核心部件都是该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目前,该公司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稻壳热化学高值化多联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重点专项示范基地。

  “我们合作社种了1000多亩水稻,连续用了3年金糠稻壳醋液,它不但能促进水稻生长,还能控制线虫、病原菌和病毒,使结出的谷粒饱满、稻穗颗粒数更多,每亩水稻能增收120元左右。”泰和县沙村镇顺得合作社负责人杨海宁说道。

  该公司于2015年落户泰和,专注水稻谷壳、竹材等农林废弃物的高附加值工业化绿色产品开发和利用,并组建科研团队,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研发稻壳利用工艺,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专有技术20余项。

  目前,该公司具有年处理5000吨稻壳能力,每年能生产1700吨稻壳醋液、800吨高性能稻壳基活性炭和500吨稻壳基白炭黑。

  此外,该公司还与东南大学合作,并于2022年7月开发出第一代新型储能型稻壳基铅碳电池(12V12AH)。该电池性价比优越,高倍率部分荷电循环寿命3.2万次以上,为目前国内电力储能设备价格高的难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熊源泉表示,目前我市每年的稻壳产生量近70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仅10%左右,一旦废弃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未来他们将以科技赋能,推进稻壳精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