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观点 “碳汇经济”热潮掀起双碳绿色发展迎来新机遇

日期: 2024-05-20 作者: 客户现场

  近几年,“碳汇经济”热潮掀起。社会格外的重视碳汇发展,碳汇会造就新产业、新市场,打造新的生态,进而塑造新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形态,对一地、一国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这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一种重要选择。

  碳汇(carbon sink),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由此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汇有望成为新产业崛起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各地制订了植树种草、生态修复的任务指标,资源变化计划,如能在此基础上依照国家 发布的方法学开发碳汇项目,经过审定、核证、签发等流程获得减排信用并进入碳市 场进行交易,则能进一步增加经济收益,架起连接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宽阔桥梁。围绕碳汇的各种经济活动分工精细化、技术逐渐完备,产业活动不断延伸,就可以造 就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ECO碳汇潜力巨大。根据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有关规划,到 2035 年 森林覆盖率将达到 26%,森林蓄积量达到 210 亿立方米,较 2020 年增加 35 亿立方米。研究显示森林蓄积量每增加 1 立方米,约可吸收 1.8 吨二氧化碳,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仅森林新 增固碳便可超过 60 亿吨,这还未计算草原、湿地、海洋等固碳量。此外,碳价可能进 一步上涨。当前我国碳价约为 60 块钱每吨,较欧盟约 80 欧元每吨的价格存在巨 大差距,未来或还有上升空间。粗略估算,到 2035 年全国碳汇市场或将达到数千亿元 规模,长期发展的潜在能力更不可低估。这将带动一整条碳汇产业链的成长。面向碳汇项目 的银行贷款、保险以及股票和债券投资等绿色金融服务也将面临广阔机遇。近年来虽 然我国碳汇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经济效益已在一些地区初步显现。浙江等地发展 林业碳汇,鼓励林农从过去卖木炭的“卖炭翁”变成卖碳汇的“卖碳翁”,增加了林 农的收入,植树护林动力更足。又如,在过去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中,福建、广西等地开发“一元碳汇”“扶贫碳汇”,帮助贫困户增收,取得了良好脱贫效果。

  2022 年 3 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要 “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 国能源市场建设”。随着近年来全球大国博弈形势日益胶着,维护能源安全已成为保 障我国安全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维护能源安全,我国应走与自身资源禀赋相适应的能源转型之路,传统化石能源 尤其是煤炭应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今年俄乌冲突爆发以及美欧对俄采取经济制裁后,欧洲出现了能源危机,教训值得深思。欧盟早在 1979 年便已实现碳达峰,近年来更是全球低碳能源转型的主要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本次欧洲遭遇天然气短缺,本应成为可再生新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的良好机遇。然而欧洲多个国家却重启煤电,德国甚至宣布放弃 2035 年在能源领域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说明,目前新能源在研发和 应用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仍需经历长时间发展才可能取代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就我国而言,“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特征3,决定了我国仍需在加强清洁高效改造 的基础上,发挥好油、气尤其是煤炭的压舱石作用,在新能源持续转型中稳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从实现双碳目标角度来看,我国能源结构导致我国面临更为艰巨的碳中和任务。一般而言,使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不产生碳排放,而使用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又明显低于 煤炭4。2021 年,我国碳排放量约为 105 亿吨。未来随着经济总量逐步扩大,我国 在保留特殊的比例煤炭等化石能源使用的前提下,还将产生较多碳排放。根据丁仲礼院士预测,我国经过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减排努力,到2060年仍将有25-30亿吨碳排放5, 与目前整个欧盟的碳排放量(约 27 亿吨)基本相当。

  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必须加大碳移除力度,碳汇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碳捕集、利用和储存(CCUS)技术和碳汇是增加碳移除的两大主要手段。目前各种 CCUS 技术的使用,并不能完全消除碳排放,另外本身就需消耗能源,总的来看成本普 遍较高,而且单纯储存 CO2 不易产生附加经济或生态效益。相比而言,碳汇固碳成本低,而且发展碳汇在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具有巨大生态价值。总 之,我国既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为破解这一矛盾局面,碳汇将成为未来提升碳移除能力的优先发展对象。

  当前我国碳汇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任旧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我国目前开发的CCER碳汇方法学种类有待拓展。2035年预计全国森林蓄积量新增35亿立方米,按现有方法学,估计大部分不能开发为碳汇项目。例如,现有方法学要求只能基于人工林开发碳汇,这就将约占全国森林面积64%的天然林一刀切掉。

  此外,海洋碳汇、湿地碳汇、避免毁林等方面的方法学均为空白。类似例子还有很多。我国地大物博,各地植被、气候等情况千差万别,现有方法学还远不能够满足各地实际需求。

  201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根据该办法,碳汇项目经核证后获得国家签发的CCER减排量,然后可交易变现。为促进CCER交易的健康发展,2017年国家发改委暂停项目申请并推动完善CCER规则制定。

  截至目前,CCER申请尚未重启,这就使得2017年后再新开发碳汇项目将没有办法获得CCER减排量,目前也就不能进入全国碳市场进行交易。除CCER外,碳汇开发还可申请包括自愿碳标准(VCS)、黄金标准(GS)在内的一些国际项目,但现有数量也较为有限。在CCER没有重启的情况下,新开发碳汇可能面临难以变现的风险。

  碳汇项目开发存在技术门槛,各地普遍不具备自行开发能力,往往需要聘请咨询单位协助开发或者与碳资产公司合作开发,还需第三方进行项目审定与核证。但目前全国碳资产管理人员、碳汇计量专业人才较少,专业能力普遍有待提升。此外,碳汇项目开发需依托于数据积累和模型研发。例如,不同树种的碳汇能力有明显不同,即使同一树种,生长在不一样的地区,碳汇能力也有显著差异。当前各地普遍缺乏有关数据积累,在碳汇计量模型开发和参数测定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上述困难制约了碳汇产业的发展,也限制了金融支持碳汇的力度。由于缺少方法学、碳汇项目不足,使得碳汇产业还未能形成规模,金融机构难以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开发支持产品。CCER暂停后缺少变现渠道,使得金融投资难以退出获利。缺少专业人才、项目开发不规范,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项目碳汇水平,融资申请不易通过授信审批。

  碳汇又分林业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海洋碳汇等多种。其中林业碳汇是指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固碳的过程,具有相当持久性,是碳汇的主要组成部分。草地碳汇是指草地通过光合作用固碳的过程,具有非持久性,容易泄漏。耕地碳汇是指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及还田固碳的过程,具有非持久性,粮食被消耗,固定的二氧化碳又被排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被燃烧,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部分将二氧化碳固定到耕地的土壤中。海洋碳汇是指海洋生物(浮游生物、细菌、海草、盐沼植物和红树林)固碳的过程,总量是森林的10倍、草原的290倍,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等原因,暂时难以开展。

  碳汇交易市场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全球碳汇市场价值约3万亿美元,大多分布在在欧美市场。在欧盟,CDM市场已运行多年,且交易活跃、价格较高(一般在200-300元/吨左右),吸引了包括中国、印度等诸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在中国,碳汇交易是CCER市场最主要的交易产品,但是市场反应并不积极,根本原因是配额交易较为宽松,碳汇交易的需求太小、价格低(一般在15-50元/吨左右)。

  按照《管理办法(试行)》,碳排放交易率先纳入电力行业,以电力减排要求按40亿吨二氧化碳算,百分之十的配额就是4亿吨,如果完全由林业碳汇交易,按现在行情价值400-600亿。根据预测,林业碳汇交易价格将在5年内上涨至200元/吨以上(比现在价格翻两番以上),加之八大行业全部纳入,我国林业碳汇市场将在2000亿元以上。如果全球林业碳汇市场实现自由交易,则市场规模将会更大。

  中国拥有发展国家碳汇交易得天独厚的优势。截至2019年年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8.1%,提前完成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而且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总价值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2013年以来,贫穷的地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7450万亩,选聘110多万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建立2.3万个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群众热情参加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和森林、草原、湿地等ECO保护修复工作,实现了经济收入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这些都为我国参与国际碳汇市场交易,抢占国际碳汇市场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InnoSpace是一家专注于科技公司孵化加速和开放式创新的创新服务机构,以“创造有价值的产业链接”为理念打造创新型技术与服务平台,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升级,以产业资源助力企业未来的发展。 围绕前沿产业与科技领域,InnoSpace以“技术创新产业化”为核心,以“产创合作+技术转化”模式链接场景、技术、与资本,搭建起“三擎驱动”开放型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