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宁:“烤”出来的幸福生活

日期: 2024-06-06 作者: 新闻中心

  初夏时节,建宁大地郁郁葱葱,农田碧色荡漾,微风轻拂,人们被晨露打湿的衣衫早已干透,上午热闹的田间劳作场景,转移到了村里的烤房前,乡亲们笑意盈盈,一派热闹而繁忙的“赶烤”图景。

  “今年长势总体良好,一定是个丰收年!”自5月份以来,王文涛和烟草站技术员就忙前忙后,开始张罗和指导农民采摘、编竿、送入密集烤房烘烤,实现“点绿成金”。

  王文涛,里心镇里心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参军,2014年退伍后,他希望能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带动乡亲发家致富,乡亲们觉得他年轻肯干、视野开阔,将他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正所谓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经多方考察,发现里心村生态环境好、耕地面积多、村民勤劳、劳动力丰富,非常适合种植烟叶,最终选择发展烟叶产业。在发展初期,王文涛只是一名行业“新兵”,什么都得摸索着前行,哪片田适宜种植烟叶、哪家缺乏劳力,哪家有土地愿意流转、乡亲们的种植技术如何、烘烤水平怎么样,他都了然于心并千方百计地寻找土地、规划生产、帮扶种植。

  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与之配套的烤房问题却也越来越严峻。过去每到烘烤期,需要将烟叶运到烤房以“燃煤+薪柴”的方式进行烘烤。“传统烤房修建投入资金大,需要专人看管,温湿度难以控制,费时费力不说,烤后色差大,质量没有保障。”烟农刘根英说道。

  为了帮助乡亲解决烤房“难题”,进一步提升全村的烘烤质量,王文涛经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筹措资金450多万元,铲开了村里的一片果山,建设了一处46座密集烤房的烤房群,全部采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燃烧机,并配备了水稻种子烘干架床,打造“烟叶烘烤+杂交水稻种子烘干”一体化绿色烤房群。

  “烟叶是三分种、七分烤,今天新烤房开炉,我第一个“送货上门”。”村民汪太年一边笑着说,一边将鲜烟叶从三轮车上搬下来。作为有着20多年种烟经历的“老把式”,他尝到了新烤房的甜头,“烟叶烤好是宝,烤坏了是草,用传统烤房的时候,一不小心一年的心血就白费了,我算过账,新烤房还能为我们省下不少成本。”

  而此时,在早制杂交水稻田里,稻浪翻滚,伴随着阵阵轰鸣声,收割机将一粒粒金黄的稻谷尽收“囊中”。农户将刚收获的杂交水稻种子,倒在烤房的架床上进行烘干。“靠人工晾晒种子,需要大的晾晒场地,成本高。而种子烘干处理过的水稻种子比晒干的质量要好,破损率低。往年种子快成熟的时候,我们就愁烘干。”52岁的汪小良,从事杂交水稻制种已有18个年头,今年制种面积50多亩。他表示,今年,新型密集烤房投入使用,才终于吃下了定心丸。

  眼下,烟稻轮作,已成为建宁农户增收致富的“黄金搭档”,在非采烤季,把烤房租给农户用作笋干、食用菌、种子等农副产品的烘烤加工,从春季到秋季,延长使用时间,真正实现烤房不闲置、增收不止步。为保证烤房群的合理使用,王文涛逐步探索烤房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管理模式,采用以租代管的模式,提高烤房使用效益。王文涛为我们算了一笔“效益帐”:密集烤房按每座2000元租赁给农户,每年可以为村财增收9.2万元,烟叶税还可为村财增收16万余元,一年为种农烘干杂交水稻种子1500吨,可为烟农增加收入近50万元。

  黄昏时分,晚霞给大地涂上了一抹金色。王文涛站在烤房前,放眼望去,片片烟田绿意盎然,条条小路阡陌相通,排排烤房鳞次栉比,他的笑容更加灿烂了,因为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烤烟,给他增添了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绿色是自然的底色、是农业发展的本色。新型烤房烤出的不只是烟叶,更为村民“烤”出了增收致富、绿水青山、乡村振兴的幸福生活。(何冬旺)